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很多過度消費導致不良后果的新聞和例子,比如學生李某因生活費有限,使用網貸購買高檔手機、衣服鞋子等,高額的消費與經濟來源的匱乏不匹配,長此以往導致債臺高筑;大學生徐某因高額網貸,沒有能力還款,最終難以承受壓力,導致內心抑郁,從一酒店跳樓自殺;“雙11”前一天,一男子因為發現妻子網購,一怒之下,去廚房拿了菜刀劃破了幾乎所有的衣服,妻子嚇得報了警......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副主任任慧聰表示,隨著各短視頻平臺及直播間的廣泛應用,網購變得更為方便,加上商家打造的“雙十一”、“ 618”、“ 女神節”等各種活動,喊上一些諸如“錢沒了可以再掙,優惠結束可就沒了”等頗具感染力的營銷口號,很容易使人產生購買欲望,甚至對網購欲罷不能。
“不可否認,網購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帶動了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你對購買和消費過度關注,每天花費非常多時間用來購物,經常購買一些不太需要的或者支付不起的東西,為此帶來經濟明顯受損、造成家庭沖突、妨礙工作等時,就該重視起來了,這很可能是‘網購成癮’了。”任慧聰講到。
成癮指個體強烈地或不可自制地反復渴求濫用某種物質或進行某種活動,盡管知道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各種不良后果,但仍然無法控制。成癮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物質成癮,包括過度濫用處方藥物、毒品、酒、煙等;另一種是行為成癮,包括沉迷于購物、網絡游戲、賭博、玩手機等。
那么網購成癮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1.占用大量的時間用來刷手機,使我們的學習、工作時間及效率下降,同時因網購熬夜而影響健康;
2.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買買買,導致我們的社交范圍變窄,興趣愛好減少,以至于只能反過來繼續通過買買買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3.頻繁購物消費大量的金錢,甚至不惜進行網絡借貸,陷入自身經濟或征信危機,甚至搭上性命;
4.正如文章開頭,不良的購買模式和經濟狀況,帶來生活、感情、工作等諸多方面的負性影響。
網購成癮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所謂成癮,在精神科其實屬于習慣和沖動障礙的范疇,其機制是通過某種行為連續不斷的刺激大腦神經元,使多巴胺分泌,一旦停止刺激,大腦便產生多巴胺匱乏感,會渴望再次被刺激,因而使我們總是停不住網購,購買并不是真實需要的東西。
為什么很多人會陷入這樣的局面呢?大致有以下原因:
1.面對工作或學習壓力大,現實生活的不順心,受疫情帶來的出行受限、健康風險等,可能會通過反復網購來消除內心的焦慮和當下的不安;
2.現實生活社交面窄,或經受著不良的人際或感情關系,不自覺去通過網購趕走孤獨,尋求溫暖和快樂;
3.被商家精心包裝推廣的“取悅自己”、“ 享受當下”等消費主義言論洗腦;
4.可能與早年經歷有關,比如消費上被管得嚴,造成匱乏感,以至于能賺錢后,就拼命買買買來彌補早年的這種匱乏感;
5.有研究者認為成癮者體內激素水平改變,但尚無定論。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遠離“剁手”,改善“網購成癮”呢?
首先我們可以嘗試用更加積極陽光的方式來緩解壓力和焦慮,面對壓力性事件,我們可以把任務進行步驟分解,逐步達成,要知道,行動起來,才是打消焦慮和獲得安全感最有力的辦法;
其次,嘗試通過多種途徑充實自己,填補內心的孤獨和空虛,例如出門社交、閱讀一本好書、運動、學習一門外語、參觀博物館等增長見聞的活動,因為想要改變一個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
學會理性看待問題,面對紛繁的商家營銷策略,注意鑒別什么是自己真正適合和需要的消費理念和觀點,什么是外界灌輸給我們的,避免輕易被“割韭菜”;
不虛榮,不攀比,品味比“有錢”更重要,張弛有度,適當的時候可以犒賞自己,在自身真實需求和承受范圍內進行購物,學會斷舍離,不為物所累,使靈魂輕松、自由!
最后,如果通過個人以上努力和家庭支持,仍無法改善局面,個人因此痛苦或產生家庭、工作生活等危害,應考慮積極尋求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