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想必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語。人類的進化歷史長河中,語言的出現讓我們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情感的溝通,同時語言相互的交流中同樣也會影響人們的思維、認知、情感、行為等,良好的溝通能夠提高效率、增進協作,而溝通和交流出現阻礙,不僅可能會造成信息交換的偏差,甚至影響人際關系或引發疾病。
作為精神心理科的姜醫生在接診門診的過程中就感同身受,一部分前來咨詢的家庭,往往在家庭成員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的時候前來就診,實際上,通過了解家庭相處模式或家庭成員的溝通方式上,我們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在這里分享給各位家庭。
案例1 被忽視的情感
小丸子是家中獨生子,3歲,父母每天工作在外,而由奶奶在家照顧。奶奶帶小丸子出去玩耍的時候,經常跟同齡的鄰居在聊家常,小丸子則和朋友在堆沙堡,當小丸子擺出一個城堡時,帶著期許的神情分享的說:“奶奶,快看我擺的城堡多好看!”奶奶則在一旁象征性的回應到:“乖寶,真好看!”,小丸子能夠感受到奶奶的敷衍,這回加強語氣并用命令語氣說:“奶奶,看!我擺了大城堡”,奶奶這是仍然草草回應:“好的寶貝,擺的真好”,小丸子不悅,跑過來打了一下跟奶奶聊天的鄰居,并強制拉扯奶奶來看自己的作品,這時候奶奶開始批評了小丸子:“小孩子不聽話,不能打人,這樣不禮貌”。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小孩子的世界里自信心是從很小的事情里面建立起來的,他可以是堆積木、擺玩具,也可以是父母的關心、鼓勵、肯定等。在這里小丸子擺出大城堡時,最開始的帶著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心情去分享自己的作品,當遭到家人的敷衍忽視后,情緒的反應和言語上明顯帶有命令的口吻。當仍然遭到冷落后,這時則以問題的行為來代替,如攻擊、強制等方式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當孩子以一種正性良好的言語和心態去溝通分享時沒有得到很好的反饋。而導致了問題行為的出現,家長往往忽略了之前跟孩子的溝通互動,而將所有的注意關注到了這種不良行為上,而這種行為在家長眼中是不被允許和肯定的,甚至因此還會給予嚴厲的批評。那么長此以往,孩子會自信心下降,逐漸變得不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性格上也可能變得孤僻、冷漠、脾氣暴躁、考慮和解決問題容易極端化。
案例 2 棍棒之下出英才?
小文今年剛剛升入高中,學習的壓力以及跟家人的關系緊張,讓自己的情緒崩潰,情緒暴躁、易怒,經??奁?,甚至有輕生的想法,據母親反饋,孩子父親時典型的“虎爸”,認為孩子做的不好就應該批評、打罵,并且不認為自己做法有何不妥,自己這么做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長期在:“你就是應該……”、“別人都可以,你怎么……”、“快點抓緊時間把……”、“就你有問題,別人怎么……”“現在就讓你學好習,怎么就這么困難……”等語言暴力下生存,長期的壓抑,跟父親有多次的言語和肢體沖突,來診時小文明確表述,現在即使父親在家不說話也如坐針氈,如果不是母親,自己早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小文的遭遇可能是現在一部份家庭孩子的縮影,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為了自己甚至全部家庭首要任務,學習的任務使得孩子承受身體上的勞累和精神上壓力,這時候父親的主觀意識和要求又給了小文增加另外一層枷鎖。小文的父親在言語溝通上明顯是帶有辱罵、責備、埋怨等情緒,而良好的溝通需要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層面上,分享各自的內心想法和情感感受,增加對彼此的認同和理解。
這也就是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走不到孩子的內心,覺得孩子有什么事情不愿意說,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這是孩子上學壓力的正常反應,家長看到的或者關心的只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如學業成績、上課狀態、生活習慣等,而忽略了成績變化、生活習慣該改變等背后的問題。此外,長期生長在這種語言暴力下的孩子,自我否定、自卑、懦弱、膽小、孤獨成了伴隨他們的印記,潛移默化的也會對自身的性格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一生。
孩子成長背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每個孩子應對不同的成長問題的反應不盡相同,許多家長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提供各種培訓、教材、師資資源毫不吝嗇金錢,殊不知良好的性格培養會影響孩子一生,性格形成往往是他成人之后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石,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們需要保持理智、清醒,學會幫助孩子處理家庭、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建立良好溝通渠道和環境,培養優秀的品格素質。讓我們的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自強、自尊、自信、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