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一詞始見于孫思邈《千金藥方·食治》:“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由此可見,食療其實是一種主動的醫療行為,需要結合中醫學對疾病的理論和實踐而開展,使用正確才有療效。正如東漢名醫張仲景在治療外感病時,服用中藥湯劑桂枝湯后需“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并囑咐病人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食療作用的重視。
中醫理論認為“食之味,有與身為害,宜則不,害則疾”,食物的性味是中醫食療的基礎,根據中醫藥基本理論,不同的病證食療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食物的性味即“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溫、涼,“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寒涼食物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生津之效,可以緩解熱性病證,固護人體的陰液,適合體質偏熱者或暑熱天氣食用。如綠豆、西瓜、苦瓜、鴨肉等。
溫熱食物具有溫中散寒、助陽通絡之效,可以緩解寒性病證,扶助人體陽氣,適合體質虛寒者或冬寒季節食用。如紅糖、羊肉、白酒、辣椒、胡椒等。
酸味食物多含有機酸,可以入肝,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的功效,多用于肝氣升發太過,出虛汗,久瀉久痢,遺精遺尿之病證。如烏梅、蘋果、檸檬等。
苦味食物多含有生物堿、苷類等,具有清熱燥濕、瀉下降逆之效,多用于熱性病證,過食可傷陽氣。如苦瓜、杏仁、蓮子心等。
甘味食物富含糖類,具有健脾補虛和中、緩急止痛之功效,多用于脾胃虛弱、氣虛虧虛證,過食可壅塞氣機。如白糖、大棗等。
辛味食物多含有揮發油,具有散寒、行氣活血之效,多用于感冒、氣滯血瘀、濕滯痰阻等病證,過食則可致氣散、火邪盛。如大蔥、生姜、辣椒、桂皮等。
咸味食物含鈉鹽較多,具有軟堅散結、潤下之功效,多用于便秘、腫瘤等病證。過食可傷心。如食鹽、海帶、紫菜等。